往事成千古地灵论唐晋唐叔虞封地晋阳考

往事成千古地灵论唐晋

——唐叔虞封地晋阳考证

周初唐叔虞所封唐国究在何处,已成为史学界一个引致多年争议的议题。因此,不同文献对于这一问题的阐述,矛盾抵触之处,层见叠出。这一点同样表现于现版《辞源》与《辞海》中。如现版《辞源》缩印本(商务印书馆年)页“晋祠”条曰:“在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,为周初唐叔虞始封地。原有祠,祀叔虞,正殿之右有泉,为晋水发源地……。”同页“晋阳”条曰:“古唐国地,春秋晋邑。晋赵鞅入晋阳以叛,知伯遏晋水以灌晋阳,即此……。”而《辞海》缩印本(上海辞书出版社年版)页“晋”字条则云:“古国名。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。姬姓。开国君主是周成王弟叔虞,在今山西西南部,建都于唐(在今山西翼城西)。”该条下之“晋祠”,则避开了“唐叔虞始封地”这一说法,改用一种笼统的说法:“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五十公里悬瓮山下。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的祠。”这种矛盾陈述,甚至在同一书中也屡屡出现,如《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》“晋阳县”条:“古唐国。相传帝尧始都此。周初灭唐,成王封其弟于此。后改国号曰晋……故城即今山西太原县治……”。其“晋祠”条也说:“在山西太原县西南十里悬瓮山麓,晋水发源处。祠唐叔虞。叔虞封唐,子燮因晋水更国号,因以名祠……”。但同书的“唐”字条“国名”类又云:“(甲)在今山西翼城县南”,并基本全文引《清一统志》中原引顾炎武《日知录》否定郑玄、杜预唐叔虞封地晋阳说之观点,仅在“地名”类“丁”点提到:“在山西太原县北。《都城记》尧所筑,叔虞封于此。子燮父徙居晋水旁,并理故唐城。书中另加引号:“叔虞封处,一谓在翼城县南。”周成王之弟叔虞的初封地究竟在何处?以上说法的来龙去脉究竟如何?何以形成如此矛盾的看法?争议因何而起?这些问题我认为很有探讨的必要。

一、对这一问题较原始的基本观点的追溯

为了说清这个问题,很有必要追溯一下对这一问题最原始的看法。依笔者之考察,现今所存文献中最早谈到“唐”所在方域范围的是写作《史记》的司马迁(约前年生,卒年不详),但遗憾的是,司马迁的说法颇为笼统,不但使后人难以得到一个确切的“唐”的地理概念,而且也给后世许多人留下了诸多可供“想象”的途径。司马迁在其《史记·晋世家》谈到周成王封“唐叔虞于唐”时仅说了简单的十四个字:“唐在河、汾之东,方百里,故曰唐叔虞。”

后于司马迁的是《汉书》的作者班固(生当公元32—92年)。班固对“唐”地论述的特点是进一步把司马迁的说法具体化。他在《汉书·地理志·太原郡》所属二十一县中,首列“晋阳县”,并自注曰:“故《诗》唐国,周成王灭唐,封地叔虞,龙山在西北,有盐官,晋水所出,东入汾。”班固说晋阳是“故《诗》唐国”,是因为《诗经》有《唐风》,班固认为,《诗经》中的《唐风》诗就其来源来讲就是来自班固时代叫晋阳县的民间乐曲或歌谣。

班固之后谈到晋阳地域范围的学者应该排到郑玄(生当公元—年)。郑玄《毛诗谱·唐谱》说:“唐者,帝尧旧都之地,今日太原晋阳是。尧始居此,后乃迁河东平阳。”《毛诗正义》据此评《诗经》中之《唐风》“有尧之遗风”曰:

则尧都之也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云:太原晋阳县,故《诗》唐国,晋水所出,东入汾,是汉时为太原晋阳也。《史记·晋世家》云:唐在河汾之东,方百里。言百里则尧为诸侯所居,故云“尧始居此”。《地理志·河东郡平阳县》应劭云“尧都也”,则是尧为天子,乃都平阳,故云后迁河东平阳也。……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墟,曰唐侯,南有晋水,至子燮改为晋侯。

后于班固的应该提到的是西晋皇甫谧(皇甫谧生当公元—年)和杜预(杜预生当公元—年)。皇甫谧在其《帝王世纪》中说:“尧始封于唐,今中山唐县是也,尧山是也……尧之都后徙晋阳,今太原县是也,于《周礼》在并州之城;及为天子,都平阳。”杜预《春秋释例》明确地指出:“唐,太原晋阳县。”又在《春秋左传正义》卷四十一“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鹵”加注云:“大鹵,太原晋阳县。”又在“迁实沈于大夏”句下加注说:“大夏,今晋阳县。”

后于皇甫谧和杜预的学者,应该提到的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范晔(范生当公元—年),他在《后汉书·郡国志·太原郡》提到太原郡所属“十六城户三万九百二,口二十万一百二十四”后云:“晋阳本唐国,有龙山,晋水所出。”

后于范晔的学者,有资料文献可查的应该就是南北朝时北朝的郦道元(郦生当公元或—年)。郦在其《水经注》卷六“晋水”条中对“唐”之地名及“晋水”辨之甚详,他说:

晋水出晋阳县西悬瓮山。县故唐国也。《春秋左传》称,唐叔未生,其母邑姜梦帝谓己曰:“余名而子曰虞,将与之唐属之参,及生,名之曰虞。”《吕氏春秋》曰:“叔虞与成王居,王援桐叶为珪,以授之曰:‘吾以此封汝。’虞以告周公。周公请曰:‘天子封虞乎?’王曰:‘吾戏耳。’公曰:‘天子无戏言。’时唐灭,乃封之于唐。”县有晋水,后改名为晋,故子夏叙《诗》称此晋也,而谓之唐,俭而有礼,有尧之遗风也。《晋书·地道记》及《十三州志》并言晋水出龙山,一名结绌山,在县西北非也。《山海经》曰:“悬瓮之山,晋水出焉。”今在县之西南。昔智伯之遏晋水以灌晋阳……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。沼西际山枕水,有唐叔虞祠……于晋川中最为胜处……城在晋水之阳,故曰晋阳矣。经书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。杜预曰:‘大卤,晋阳县也。’为晋之旧都。《春秋·定公十三年》赵鞅以晋阳叛,后乃为赵矣。其水又东南入于汾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rzfs/5968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  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