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渊明隐居山林,并非心甘情愿,与家族先祖

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同在 https://jbk.39.net/yiyuanfengcai/tsyl_bjzkbdfyy/5081/
谈到陶渊明,大家都不陌生,他是东晋末年的著名诗人,在后世名声极大,而在当时却名声不显,这要还是和我国的历史发展有关系。陶渊明的名气大涨,主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,当时中国被满族入侵,很多正统文人都不愿意屈服于清朝,只能归隐山林,这是当时文坛的主要倾向。他们对于陶渊明这样的隐逸人物抱有天然的好感,所以多加赞赏,以至于陶渊明成了隐士的代表人物。但仔细考究,我们很容易发现,陶渊明先生也并非是超然物外,没有一点点出世的心理的。这就要追溯到东晋一朝的整体情况了,东晋一朝整体都好清谈,老庄之学盛行,这是为什么呢?大家可能觉得一个学说的流行是很正常的事情,就像我们现在流行的明星一样,一段时期一个样子,但是文化并非如此,在中国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的便是儒家,儒家提倡出世,要治国平天下,不能消极逃避。在东西晋之前的三国时期,虽然民生凋零,但仍然有很多人积极出世,希望终结乱世,那为什么到了东晋就变成了隐逸为主呢?这可能和晋朝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有关。这个九品中正制是按家世门第来选官,所以当官的都是家世显赫的,少有平民。当时豪门虽然多,但是文人群体里面还是平民居多,这样一来读书没有办法改变命运,更不能治国平天下,便只能抱憾隐居山林了,写一些酸讽文章,做出怀才不遇的样子,来期望可以获得名声,从而被破格提拔,这在中国历史是有先例的,例如唐朝的孟浩然隐居鹿门山就被认为是博名之举。(实际上,当时九品中正制,是当权者与豪门的妥协,为了获得豪门的支持,而做出的决定,但没想到为之后的严重后果埋下了伏笔。)众所周知,陶渊明是做过官的,那么他为什么能在东晋这个重视门第的时代做官?答案只有一个,他的家族显赫过。陶氏家族的显赫历史是从陶侃开始的。陶侃父亲陶丹便是东吴的将领,在该地有一定基础,但可惜的是陶丹早早去世,导致陶家没有更好的发展。而到了陶侃这一代,东晋正好发生了一系列的叛乱,例如王敦之乱和苏峻之乱。大家都知道平定叛乱是上升最快的途径之一,陶侃不仅知道,他还这样做了。陶侃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,掌握军权,获得军功,到了晋成帝时期,他的地位和名声已经可以和王导等人媲美了(刘禹锡所写的“旧时王谢堂前燕”中的“王”便是王导所在的王家,值得一提的是上文提到的王敦之乱中的王敦也是出生于这个王家,而这个王家出现了一个反贼还能屹立不倒,大家可以想象王家的权势之大,而陶渊明的祖先陶侃却可以和王导媲美,那就可以知道当时的陶家权势有多大了。)但陶家最后还是没有成为王谢这样影响深远的家族,这是因为陶家的后代没有前人那么有天赋,甚至比不上王谢家的后代。陶侃有十七个儿子,但在正史上留名的却只有九个,陶渊明的爷爷并不在这九个人之中。但陶渊明的爷爷却当过武昌太守,只是名声不显,可见才能并不出众,当然也可以看到陶家的势力强大,可以把一个才能不高的人扶到太守之位。(当然也可能是因为陶渊明的爷爷陶茂是庶出,不被重视,但没有过多的才能也是被不出名的重要原因之一。)在陶渊明的爷爷去世之后,他们又迁回到了陶家的祖地浔阳,但却和陶家主脉联络较少。陶渊明的父亲陶逸又早早去世,这就导致陶渊明这一脉又更加没落。不过,按陶渊明在《命子》其六中讲述,他的父亲才华横溢,风度雅然,是个不世出的人才,但不可尽信,毕竟是子夸父,难免有之嫌。实际上,陶渊明的幼年经历和其祖父陶侃相似,都是幼年丧父,家道中落。我们不难推想,陶渊明会在困难中用自己的祖父激励自己。由于家族的缘故,陶渊明是有一种自豪感和优越感的,这在他的诗作《命子》十篇中有很好的印证,例如将自己的祖先追溯到上古的陶唐氏。(不得不说,古代人都喜欢将自己的祖先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名人,例如李唐王室将自己的祖先追溯到老子李耳。)所以,青年时期的陶渊明有远大理想,希望可以光耀门楣,但奈何天赋不在于仕途,没有建树,而且碰壁严重,这一方面是因为到了王朝末期,仕坛整体污浊不堪,难以做事,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陶渊明的确没有做官的天赋。(历史上,很多文人都没有做官的天赋,文品和官品不匹配的比比皆是,例如李白。)在这样的挫折下,陶渊明陷入了另一个极端,自暴自弃,想要做一个隐士,但又因为家中贫困,不得不求仕来养活家人,这就进一步加深了陶渊明对于做官的厌恶,这个时期的做官是消极且被动的,与前期的积极主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为了消解这些郁闷,陶渊明选择效仿先祖,他认为自己喜好自然的本性是有遗传因素影响的,这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有所论述。他认为陶家自古以来就有隐逸的特点,就连自己的先祖陶侃也有功成身退之举,他隐逸山林的举动只不过是和先祖一样而已,并不算是违背家族厚望。(这在其诗中有所体现。)在陶渊明的诗作中,有大量的赞叹其先祖陶侃的内容,这反映出他还是希望像先祖一样建立功勋,但无情的现实击碎了他的幻想,他只能借助相仿先祖的隐逸,来缓解自己内心的苦闷。陶渊明的隐居想法并非是一次形成的,也并非是天生如此,他也经历过纠结,也有过出世救济天下的想法,但最后还是屈从现实,成为了一名隐士,度过了自己复杂而又矛盾的一生。参考文献:《晋书》《陶渊明集校注》《文选》《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》《陶渊明集》图片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rzgz/5960.html